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刘小浩
2025年7月17日,《亿元判决成空文:司法擅权下的企业绝境与公信力之殇》一文如巨石投入舆论的湖面,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留言:“土地房屋被法院查封,房产证上却无抵押、无查封、无异议,真是胆大妄为”;“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然践踏法律,必须一查到底!”;“孝感市政府确实应该好好查查背后的隐情!”


尚阁公司无奈之下诉诸孝南区法院。2023年6月,法院判决的同时,一份蹊跷的裁定出现,原查封的土地使用权被解封,替换为孝南区某村的商铺。土地解封后,余汉江迅速将其抵押给自家控制的关联公司,并启动开发建设。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武昌区和孝南区法院均有查封记录的情况下,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核发的不动产权证书却显示“无抵押、无查封、无异议、未设立居住权”。法律文书沦为一纸空文,尚阁公司的合法债权无法得到执行。
余汉江,这个曾有着复杂经历的人物,他并非普通商人。他曾担任原孝感地区孝感市常务副市长(县级市),下海后在房地产领域深耕,头顶“孝感市知名企业家”的光环。然而,他的过往却并不光彩。2014年9月,余汉江因涉嫌串通投标罪被刑事拘留,同年10月取保候审,2015年10月解除取保候审。湖北省麻城市人民法院(2023)鄂1181刑初615号刑事判决书记录了他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一个本应在商业领域树立良好榜样的人,却屡次做出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资源,肆意践踏合作的契约精神,损害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其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这场纠纷,本质上是对契约精神的践踏,是对司法权威的挑战,更是对地方招商引资承诺的背叛。当“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地方发展的高频词,当“重大项目推进”被当作优先级标签,司法公正与行政目标的边界不应被模糊,更不应成为失信者的“保护伞”。它寒的不仅是尚阁公司一颗被辜负的心,更是所有外来投资者对孝感营商环境的信任;损害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合法权益,更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与区域发展的根基。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营商环境的温度在于公平。若“知名企业家”的光环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若“重大项目”的名义可以成为侵权的挡箭牌,再多的招商引资政策也难以留住企业的脚步,再美好的发展蓝图也终将在“暗礁”密布的环境中搁浅。
这场由亿元投资引发的风波,早已超越企业间的恩怨,成为映照地方法治生态与行政伦理的镜子——镜子里的答案,值得每一个关心营商环境的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