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11月7日上午,由十堰市委宣传部、十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建市5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发布会在十堰市民服务中心举行。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十堰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现场向各级媒体通报了十堰市“三农”工作、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等情况。
今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1222元 是1969年的244倍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十堰市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粮食总产持续稳定保持在20亿斤左右,农村人平粮食达到800斤以上,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山区人民不得温饱的历史性难题。
近年来,十堰市发挥山区比较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以茶叶、中药材、林果、草牧、蔬菜、水产(饮)品业为主的“61”产业强农计划。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累计达到600万亩,重点特色产业产值24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45家。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品牌达180个,8个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武当道茶”荣获中国第一文化名茶,品牌价值达40.6亿元,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369.7亿元,是1978年10倍。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1222元,是196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4倍。
全市400个村纳入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
2019年全市预计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680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示范村(镇)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4家,44个乡村被审定为全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所有县市区全部纳入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乡镇电商服务站9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255个,实现农村电商交易额约50亿元。全市新建扶贫车间(作坊)3441个,直接带动近3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全市456个重点贫困村基本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比例达到79%以上。
全市400个村纳入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完成建改农村户厕10.6万座,建成112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和38座垃圾填埋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6%。森林覆盖率达到65.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农药、化肥用量连续四年零增长。农村户用沼气达28.5万户,受益人口100万人。解决25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新改建通村公路1394公里,建设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367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356户。全市行政村光纤宽带覆盖率达100%,4G网络覆盖率达93%。农村动力电覆盖率达100%。
30多年来 全市贫困人口减少208.2万人
1984年9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全国扶贫开发的序幕,也拉开了十堰农村扶贫工作的序幕。当年,以年人均纯收入120元为标准,十堰地区贫困人口达225.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2.3%。经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到2018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7.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7.8%。30多年来,全市贫困人口减少了208.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84.5个百分点。
2014年,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3万人;有贫困村456个;8个县(市、区)中,有6个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其中5个是深度贫困县。可以说,十堰是湖北省全域性贫困地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整合投入涉农资金263.79亿元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精准施策。
全市32名市级领导联系9个县(市、区)、32个贫困乡镇、32个贫困村。选派1807支工作队、7.2万余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7.1万户贫困户。1532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143个村,带动21.3万贫困人口增收。全市组建300多个乡亲扶贫协会,帮扶1.5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发挥“互联网+”作用,大力推广应用社会扶贫网,注册爱心人士22.4万人,物品对接成功率达70.2%,资金对接成功率达83.3%。2018年,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底,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5县区也将实现脱贫摘帽。(记者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