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熊源
“村民们都能在家门口打工,按月拿工资,我们这里的生活也和城里一样舒适呀!”9月23日,黄石市阳新县石和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马国坤谈起村里的变化,不禁感谢阳新县委办公室的结对帮扶。
据悉,在阳新县委的帮助下,石和村改变显著,通过产业扶贫,石和村的贫困户都能就地就业;引入自来水、网络全覆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增添了村民们生活的“幸福感”;一户一策,80户贫困户都实现了脱贫致富……

石和村服务中心
据了解,石和村589户26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89人,因人多地少,产业匮乏,是湖北省级重度贫困村。
2015年以来,随着一处处基础设施项目深入推进,一个个扶贫产业的兴起,石和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一点点被点燃。

中草药种植
2015年秋,阳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华黄河开始蹲点扶贫石和村。他带领当时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汪跃进深入农家走访,调查研究,确定了“村党总支+公司+产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
在华黄河的带领下,石和村通过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和贫困劳力入股经营等方法,成功引入湖北金鹰生物科技公司。在石和村,该公司投入资金148万元,石和村两委投入80万元,联合发展中药材用地300亩。
华黄河介绍,与湖北金鹰生物科技公司联合建设的项目为贫困户提供了大量灵活的就业岗位,成功帮助马辉亮等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中草药种植

村民在村企业上班
马国坤告诉记者,村民所依托的生态产业流转土地和扶持资金变成了入股收益的“金饭碗”,流转土地每年每亩保底分红260元,扶持资金每年每户分红3000元,村集体经济收益45万元,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0元。
基础设施破瓶颈,增强村民“幸福感”
驻点石和村的阳新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韩顺东常常到石和村调研、指导和督促工作。韩顺东说:“结对扶贫不是简单地做加法,也不是巧打‘组合拳’脱贫致富,而是注重结对扶贫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通过阳新县委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努力,如今,石和村新建了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方便了村民办事;让460户村民喝上了自来水,村民不再吃水难;全面实施了光纤入户,网络全覆盖;推进了电网升级改造,有效解决了农村电网过去存在的负荷过重、电压过低的问题;绿化了村组公路6公里,安装路灯120盏;新建了村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健身器材齐全;改造了10口卫生塘,方便村民梳洗;实施了危房改造,21户贫困户乔迁新居。
据阳新县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来,石和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乡融合发展的血脉,把田园变成花园,把农村变成景区,曾经贫穷的石和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奔跑致富小康路,幸福生活“新起点”
“我们从脱贫攻坚到产业致富之路走得并不轻松。”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冯海峰介绍,自2015年以来,扶贫工作队因人制宜,一户一策,为80户贫困户均量身定制了“造血+输血”帮扶工作方案,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石和村50多岁的贫困村民董恩花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丈夫去世,两个儿女上学,其生活十分贫困。华黄河与其“结亲”帮扶后,立即对接政策帮扶,不仅帮助她申请农村低保、雨露计划资助等,还帮助她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增添脱贫致富的内动力。

华黄河访问贫困户
今年春,阳新县扶贫工作队引进投资2000万元发展高速电子产业,带动安置11户贫困户,让60名劳力家门口就业。驻村5年多的扶贫工作队员曹传记深有体会地说:“这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模式,搞活了村上的经济,为整村脱贫致富增添活力。”
为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阳新县委办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大力发展石和村电商经济,通过不断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打通特色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实现特色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记者胡毅、通讯员吴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