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吕广村文化广场边的古香樟树下,一群村民正在拉家常,旁边的文化广场上,一伙孩子们正在尽情地嬉闹。一条清溪穿村而过,七八个妇女在这里一边说笑一边洗衣裳。
村广场
"以前哪有这么好的日子过呀。"吕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吕文相告诉记者,以前该村的村集体经济完全是个"空壳",村里的蜕变很大程度得益于阳新县审计局扶贫工作队的帮扶。
2017年3月,阳新县审计局开始对口帮扶吕广村。该局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柯昌发带领队员们认真调研,结合当地实际,与吕广村两委达成共识,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促进经济大发展,让农民摘掉"穷帽子"端上"金饭碗"。
葡萄挂果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和筑牢防返贫防线的关键举措。在阳新县审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协调和帮助下,吕广村通过采取"村两委+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联动企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土地流转、农户发展农业产业,通过资源变动、项目拉动、金融撬动等方法, 创建光伏发电55千瓦,年纯获利6万元;开发荒山330亩,植杉木、栽果树,使贫困户享受发展红利;将集体资产参与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10.2万元;发展高效杂柑产业园90亩、葡萄20亩。
通过产业扶贫,吕广村有39名60岁左右的贫困劳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月薪可达2000—2800元。同时,19户贫困户利用政府扶持资金入股90万元,每年每户保底分红3000元。
在吕广村葡萄园里,正在剪摘葡萄的马元告诉记者,他在该村产业园打工月收入大概有28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和扶持资金入股分红,年收入有32000元。今年40岁的李桃红说:"在村产业园打工,虽然月薪只有2000多元,但可以做到顾家、务农、打工'三不耽搁'。"
近年来,阳新县审计局驻吕广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及优势,送资金、送技术、送项目、送人才,为吕广村实现乡村振兴增添发展动能。
柯昌发和吕文相一同到处跑项目、筹资金,在众人的一同努力下,吕广村加固了林塘垅水库,不仅排除了险情,还确保了600亩经济田灌溉;新建了标准化村卫生室,解决了农民就医难题;新建文化礼堂,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完成37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程,让7户贫困户住进可易地搬迁的花园式新居;拆除89座露天粪坑,免费为87户村民新建"坐便器+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新建12口卫生塘并全面修缮清理排水沟;道路旁增设绿化带;安装路灯95盏,全村旧貌换新颜。
为切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阳新县审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吕广村两委认真分析农户致贫原因,因户制宜,实行一户一策。翻开吕广村扶贫档案,记者发现全村85户贫困户均量身定制了"造血+输血"帮扶工作方案。
5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吕相坤是残疾人,全家4口人,儿子还在上学。2018年,他在阳新县审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李义的帮助下,利用政府扶贫贴息贷款开起了惠民超市,由于货真价实,服务热情,生意红火。"去年通过超市我的纯收入有4万元,今年这才8月份也已经有3.2万元的收入了。"吕相坤高兴地说。
爱人去世、大儿子上大学、小儿子上初中……这些都是该村贫苦户杨咏花曾经面对的难题。在阳新县审计局局长胡文省与杨咏花结对帮扶后,胡文省迅速帮助杨咏花的孩子申报了学生补贴和低保求助,并介绍有着高中文凭的杨咏花前往学校当任代课老师兼炊事员,使杨咏花一家老小的生活有了保障。
"制定贫困户'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主要按贫困户实际情况,采取产业对接服务措施,从根本入手,帮到点子上,比起过去送点慰问金或普遍撒网的效果要好得多。"柯昌发说。
吕文相表示,"产业兴旺,收入才能稳定增长,现在越来越多的特色生态产业在吕广村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把广大村民嵌入产业链中,让他们了实现稳定增收,看到了幸福新生活的方向。"(记者胡毅、通讯员吴永风、王丽平)